五方食藏石梯坪義工記

#好時好物

每年七月,一年一收

海稻米是長在花蓮石梯坪海邊的水梯田中,據說呀—因為海邊鹽分比較高所以米特別的Q、也特別的香⋯⋯ 吃過的客人都很喜歡,一定會回頭詢問。

我們跟著插秧義工團隊去拜訪了海稻米的生產者—舒米跟吳大哥,位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以北的石梯坪風景區附近,在地種植 147、192 及194 等三個不同品種的米。「小時候從田埂走過,兩手拂過的低垂飽滿的黃金稻穗,真的不希望整片稻田都變成民宿⋯⋯」舒米望著這面田,深情地說著。我們轉頭看整片的無敵海景,第一個念頭是..... 這樣的民宿也未免太讚......

可是水梯田為水田溼地與森林生態的交匯點,帶狀的生態圈中影響著無數的生物與環境,對於水土保持、水資源、部落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,民宿業者不見得有相同的認知與堅持。趕快把膚淺都會人思維收起來。

「從森林/部落/水梯田/溪流/出海口」構成溼地生態圈,蘊含了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,因此水梯田的荒蕪也代表生物多樣性的危機,多年致力於推廣友善耕作、扶持復耕計畫的台灣原味吳美貌老師對我們說著。

東台灣僅臨太平洋的台11是我們心中最美的公路,濱海靠山,一片稻田從公路延伸到海岸邊,這裡有群人—舒米和向族人傳道的吳大哥帶領部落青年們疏通高山的水圳,讓水路通暢灌溉田地,經過10多年來的努力,說服耆老們復耕這片海邊的梯田。農作耕機在梯田不容易操作,因此需要投入更多人力,每年的義工團隊彼此互相扶持,累了就直起身來看看無敵海景,在港口部落,吃山又吃海,度過辛苦勞累的種米之行。

透過每次的「米粑流濕地藝術季」讓人們重新認識港口及周邊部落豐富的生態、文化、藝術,邀請在地藝術家進行環境藝術創作,訴說水梯田原住民土地傳承之理念,是不能錯過的島內小旅行。

資料蒐集:台灣濕地網/上下游/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